9.10.13

“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参观记

为免上一篇格文“新山一日自助游”篇幅太长,故把一日游的重点参观处“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另开一篇来介绍。

于2009年10月开幕的“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面向伊布拉欣路,背向陈旭年街,从它的后门出去就是陈旭年街街尾。


一踏入文物馆,可看到墙上有一长形看板,图文并茂的简介了从1844年到2004年间,新山华社的活动大事。


二楼和三楼是常年展厅,其照明系统带有感应功能。我们刚上楼时有些纳闷,怎么“黑漆漆”的?几秒钟后附近的灯都自动亮了起来。展厅内允许摄影,但不允许使用闪光灯


二楼展厅前半部布置仿似港口岸边,还有一个旧皮箱,里面放了一些旧衣物、用品、证件等等,象征华族先民飘洋过海到此谋生,进而掀开新山历史的新一页。



19世纪中叶,天猛公依布拉欣推行“港主制”,让华族拓荒者申请港契,在原始丛林开垦土地,种植甘密和胡椒。垦荒先民利用内地的河道,逆河而上披荆斩棘;在港主制度下,华人在柔佛共开拓了一百多条港,逐渐将满是原始森林的柔佛开发起来。


柔佛的港区,只有极少数是由马来人和华人联营,绝大部分属华人所有。华人港主中,十之八、九为潮州人。新山一带的著名港主,有林亚相、黄亚福以及响应天猛公依布拉欣的号召,从新加坡率众前来的陈开顺、陈旭年等。

甘密种植

因潮语称河为“港”,沿河上岸的落脚站就称为“港脚”,通常会发展成港区的市集所在处;而开发这一港区的领导人,就称为“港主”。港主一般会在港脚设立甘密作坊栅或“大厝”,港区通常以港主的姓氏或店号为港名,如陈厝港、黄厝港等等。

1844年,潮州社群领导人陈开顺响应天猛公依布拉欣的号召,从新加坡率众到新山开发地不佬河(Sungai Tebrau)一带, 取名陈厝港。据说,陈厝港是新山华人最早落脚的地方。



除了大型画板介绍早年的季候风贸易,展厅内也摆了一些当时主要的商品样本。



同样的,在介绍早期新山华人的行业时,除了文字说明,也陈列了各行业的代表工具和物品。






我是参观了文物馆后才知道新山有条纱玉河,现已被盖起来筑上步道,让人摆摊和步行。



一入三楼展厅,即见到大大的“五帮”两字,有点回到旧日帮派时代的错觉。



除了“五帮”及柔佛古庙的介绍,三楼展厅也展出一些和日治时期以及华教相关的文物。



日治时期的“香蕉钱”


友伴说:怎么那时候的老师玉照这么像明星照?

四楼是特展区,不定时更换展出主题。去年三月去参观时,看到的是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展览。




这次到访,看到的是源自洪门天地会的义兴公司的史料展。



我就不班门弄斧了,让照片来给您说说“义兴”的故事吧!


















总结文物馆参观感想,主要的有四点:

1)未参观文物馆前,我们大都对“港主制度”一无所知。上面的展出说明提到柔佛自1844年实行港主制后,华人在柔佛共开拓了一百多条港。那新加坡自莱佛士于1819年登陆后,是否也通过类似的制度才把荒芜的小岛开发起来?现在的地名如林厝港、杨厝港、蔡厝港和后港,是否也是这个制度下的产物?如果是的话,它们的“开港鼻祖”又是谁?

2)上面有展出说明提到“义兴”是从廖内传入新加坡,再从新加坡传到柔佛;也提到新加坡义兴公司解散后,将总部所在的四依格地皮捐给陈笃生医院,这块地后来由广惠肇方便留医院接管至今。而我自己在参观文物馆前,对“义兴”和岛国的那一段历史也是一无所知。想对“港主制度”和“义兴公司”有进一步了解的朋友,可参阅“马来西亚华裔博物馆”以及“陶德书香楼”网页。

3) 一般上,有声望地位的港主多是义兴领袖。从网上资料得知,当时的港主除了有权耕种港契上注明的土地外,同时也拥有贩卖鸦片、酒、肉类以及开设赌馆和当铺的专利权。虽说那时开鸦片馆、赌馆是合法的,也是应当时社会需求而生;那,当时义兴党员的行事作风和后来我们一般说的私会党欺榨普通老百姓,无理收取保护费有没有不同?他们是否利民多过扰民?

4) 最后要提的是,文物馆内的展品大部分都附有中文、英文和马来文说明。虽然写上三种语文,解说牌子未显杂乱,观者自行根据自己最熟悉的文字进入展览世界,丝毫不受其他两种文字干扰。这钟游刃有余的参观体验,让我留下很好的印象。赞叹之余,不免要感叹一水之隔的岛国,这部份民情总是无法叫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听进心里,在我看来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